中医预防保健调理技术培训第二节-中医基础理论3
301、心藏神、肝藏魂、肺藏魄、脾藏意。
302、涎、涕、泪、唾,均属“五液”。
303、脑为髓之海、冲脉为血海、胃为水谷之海、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。
304、“命门”一词始见于《灵枢》。
305、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是脾与胃、肝与胆、肺与大肠、肾与膀胱。
306、“水火既济”是心肾关系。
307、具有调节女子行经,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肝与肾。
308、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肺与肝。
309、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肝与肾。
310、联结心主血脉和肺司呼吸的中心环节是宗气。
311、六腑中与情志中怒有关的脏腑是胆。
312、“上焦如雾”,实际是指何项作用心肺的输布气血。
313、中焦的功能实际是指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。
314、肝者,将军之官、肝藏血,血舍魂、人卧血归于肝、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。
315、诸气者,皆属于肺、心主身之血脉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、肾为气之根。
316、与“气虚”关系最大的三个脏腑是肺、脾、肾。
317、腹胀冷痛,下利清谷,五更泄泻,水肿者,多属脾肾阳虚。
318、喜润,以降为顺的脏腑是胃。
319、病人腹胀,下午尤甚,纳差、便溏 3 个月,近来伴心悸、失眠、多梦。舌淡,脉细弱无力。诊为心脾两虚。
320、患者平素沉默寡言,性格内向,近月余观精神过度抑郁,胸闷太息,纳呆腹胀,泄泻。诊为肝脾不调。
321、患者素体虚弱,自汗易感冒,近 2 年呼吸困难,活动则气喘,呼多吸少。诊为肾不纳气。
322、积于胸中、上走息道、下注气街的气是宗气。
323、激发整个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是气的推动作用。
324、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元气。
325、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元气。
326、具有温煦脏腑、润泽皮毛、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卫气。
327、易于感冒,是气的什么功能减弱的表现防御作用。
328、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气化。
329、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实际上是指气化。
330、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、输布和排泄,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推动与固摄。
331、临床上,常从“虚里”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宗气。
332、与人的睡眠有密切关系的气是卫气。
333、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之气。
334、与视、听、言、动的强弱关系最密切的气是宗气。
335、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三焦。
336、气的运动受阻,运动不利时,称为气机不畅。
337、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卫气。
338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元气。
339、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宗气。
340、一身气机的枢纽为脾胃。
341、出现恶寒喜暖,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温煦作用。
342、临床出现自汗、多尿、出血、遗精等症,是气的固摄作用功能减退。
343、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,是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功能失常。
344、形成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,是气的气化失常。
345、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。
346、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脾胃。
347、充养脑髓、滑利关节的主要是液。
348、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三焦。
349、“吐下之余,定无完气”的理论根据是津能载气。
350、治疗大出血时,用益气固脱之法,其机理在于气能摄血。
351、与血的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是肾。
352、治疗血虚证时,常在补血药中配用益气之品的机理是气能生血。
353、治疗血瘀证时,常酌配补气、行气药物的依据是气能行血。
354、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心气。
355、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。
356、治疗出血证时用补气药物的机理是气能摄血。
357、在机体内,除血液外,其他所有正常的液体都属于津液的范畴。
358、液的灌注部位,脏腑、骨节、脑、髓。
359、脾、胃、小肠、大肠与津液的生成关系密切。
360、津液的排泄途径是汗、尿、粪、呼气。
361、气逆导致吐血的生理学基础是气能行血。
362、大出血时往往导致气脱,其生理学基础是血能载气。
363、临床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是气能行津。
364、临床上治疗多汗、漏汗时,可采用补气之法,其机理在于气能摄津。
365、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肺脾肾最为重要。
366、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。
367、“上气海”是指膻中。
368、营气通过何种途径循行于全身十四经脉。
369、昼行于阳,夜行于阴的气是卫气。
370、五脏之真精是何气之分体元气。
371、《读医随笔》称为“动气”的是宗气。
372、气不摄津的范畴有多汗、多尿、漏汗、遗尿。
373、“夺血者无汗”的生理基础是津血同源。
374、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脾。
375、津液排泄途径中,起关键作用的是尿。
376、“见痰休治痰而治气”的理论基础是气能行津。
377、营气与卫气的共同特点来源相同。
378、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化与运行方面。
379、气逆、气陷、气滞、气结属于气机失调。
380、禀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质,称为先天之精。
381、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。
382、气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称为气的中介作用。
383、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水谷之精。
384、了解脏腑精气充实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神。
385、津液与血液之间互相滋生、相互转化称为津血同源。
386、人体内何为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神。
387、形体指的是“神之宅”。
388、在血虚病变的治疗中,通常补气,理论依据是气能生血。
389、经络系统中,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十二经脉。
390、经络系统中,“内属于腑脏,外络于肢节”的为正经。
391、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,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经脉。
392、具有联缀四肢百骸、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经筋。
393、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,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奇经。
394、具有“溢奇邪”、“通荣卫”作用的是孙络。
395、有一定的起止、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正经。
396、分别起自四肢,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,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经别。
397、十二经脉之气“结、聚、散、络”于筋肉、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筋。
398、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皮部。
399、内踝上八寸处以下,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足太阴脾经。
400、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心包经。
401、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足厥阴肝经。
402、“头为诸阳之会”是由于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。
403、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循环贯注。
404、不与脏腑连属的是带脉。
405、具有表里关系的是手太阳与手少阴
406、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,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手太阴肺经。
407、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足厥阴肝经。
408、十二经脉中,多气多血的经脉是手足阳明经。
409、十二经脉中,哪条经脉在体表循行最长,经过部位最多足太阳膀胱经。
410、环绕口唇的经脉是胃经、肝经、冲脉、任脉。
411、入于上齿中者为足阳明胃经。
412、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均会于大椎穴。
413、具有加强足三阴、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作用的是经别。
414、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中足阳明→足少阳→足厥阴→是错误的。
415、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,则渗注于奇经
416、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冲脉、任脉。
417、十二经脉中,循喉咙,挟舌本的是足少阴肾经。
418、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是阴维脉。
419、奇经八脉中,有主“一身左右之阴阳”作用的是阳跷脉、阴跷脉。
420、任脉的终点是在目眶下。
421、具有濡养眼目、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经脉是阳跷脉、阴跷脉。
422、对全身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的是别络。
423、体质是指人体的身心特征。
424、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件的大小、形状、匀称程度,以及体重、胸围、肩宽、骨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体格。
425、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体型。
426、过食生冷寒凉,易形成脾气虚体质。
427、理想的体质应为阴阳平和质。
428、具有亢奋、偏热、多动等特征的体质为偏阳质。
429、具有抑制、偏寒、多静等特征的体质为偏阴质。
430、素体阴虚阳亢者,受邪后多从热化。
431、素体阳虚阴盛者,易致邪从寒化。
432、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瘀血。
433、易袭阳位,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风邪。
434、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寒邪。
435、感受寒邪而致的“中寒”是指寒邪直中脏腑。
436、六淫中具有病程长,难以速愈的邪气是湿邪。
437、其性趋下的病邪为湿邪。
438、湿邪、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损伤阳气。
439、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湿邪。
440、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津液。
441、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夏末秋初。
442、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火邪。
443、属火邪的致病特点易伤津耗气、易生风动血、易扰乱神明、易致肿疡。
444、易致肝风内动的是热邪。
445、火、燥、暑共同的致病特点伤津。
446、六淫致病,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暑邪。
447、虚邪是指致病邪气的通称。
448、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暑邪。
449、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暑邪。
450、根据五行学说,按照相生顺序排列的为木火土金水。
声明:本文由五纷教育整理发布,欢迎交流:15536002112(微信号)